|
电视剧《潜伏》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谍战剧,其中还蕴藏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对戴笠与吴敬中这两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塑造。两人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观众,对他们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此外,剧中还有四位军统天津站的中校特务——余则成、李涯、马奎和陆桥山——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且在历史中也能找到真实的原型。 然而,今天我们不打算深入讨论这四位中校特务的历史背景,而是通过他们的角色,探讨一下军统的特训班。如果这些角色曾经接受过军统的特训,他们可能会被分到哪些专业?他们后来从事的工作与他们的特训是否匹配呢? 细读沈醉的回忆录,可以揭示出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比如,马奎在成为行动队长后,展现出了他所学的特训技能,完全符合他行动力强、果敢直接的特质;而李涯则因为被分配到了错误的专业,未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余则成身上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也与他在特训班里女性同学较多有一定关系,这也让他在后来的任务中显得更加沉稳。幸运的是,他的教官是吴敬中,这让余则成在执行任务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从容,尤其是在刺杀李海丰的行动中,他展示出了经过严苛特训后的卓越能力。 展开剩余73%从军统的角度来看,那些没有接受过黄埔军校或军统特训班教育的人,在晋升和发展上相对缓慢,很难进入到核心的决策层。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与戴笠和蒋中正的用人思维密切相关。毕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磨砺的高层领导,往往更信任那些由自己培养出来的得力助手,包括自己的弟子和学生。 沈醉能够成为军统最年轻的少将,正是由于戴笠对他的悉心培养。然而,蒋中正屡次战败后,他几乎放弃了非黄埔出身的干部,这种做法为他们埋下了隐患。最终,沈醉在云南起义时成功发布了起义通电,指示所有特务自首,这一历史事件也标志着黄埔系将领纷纷倒戈,甚至投降或起义。 暂时放下蒋中正和戴笠的遗憾,我们回到沈醉的回忆录,仔细阅读军统特训班的专业分配标准:“凡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且机警的学生进入情报队,身体强健、学识较差但胆大勇敢的进入行动队,有军事学术基础的进入谍参队,其他学识稍差的进入军事队学习游击战。”(《军统内幕》)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对剧中的几位中校特务进行分析。陆桥山,作为情报处处长,外表文静,戴着近视眼镜,显然是符合情报队的标准。而马奎则完全是行动队的典型代表,体格健壮、果敢直接,擅长体力劳动和执行任务。如果陆桥山曾进入军统特训班,他可能会被分到第一大队一中队,担任班主任的是段建功和何季祥等人物,常见于许多谍战剧中。而马奎则会被分配到行动队,教官可能是罗兴和傅有权,沈醉也可能会作为高级教官教授一些行动技巧,如抓捕、刑讯和暗杀等。 沈醉作为大管家的形象,似乎与他彪悍的体格有些不符。他为什么会被安排在总务处的岗位,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至于马奎,他无疑是军统天津站四中校中最具力量的一位,因此,在特训班中他可能会受到特别的关注,并成为沈醉单独培养的重点对象。 从马奎在行动队中的表现来看,他的勇猛和耐力使得他在特务的监视下仍然能顺利脱险。他的行动能力远远超过李涯。李涯虽然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但由于身材瘦弱,体能不足,缺乏与敌人对抗的优势,导致他在实际任务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尽管李涯的战略视野非常独到,他曾在蒋军节节败退时,直言“这些只不过是军事上的失败,战略上的失败更可怕!”然而,他显然不适合高强度的行动任务,这也是他很少成功抓捕敌人的原因之一。 与李涯不同,余则成显然更适应军统的特训班。作为吴敬中的弟子,他在特训班的学习经历非常充实。沈醉曾希望成为余则成所在班级的教官,但由于专业不符,未能如愿。余则成在特训班里专攻电讯专业,虽然课程中有许多女性同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电讯和情报领域的杰出表现。在特训班中,余则成不仅学会了电讯操作,还掌握了伪装和录音剪辑等高技术,最终凭借这些技巧,他成功打败了李涯,展现了他在特训班中所积累的丰富能力。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军统天津站的核心人物在特训班的专业选择与他们后来的表现息息相关。陆桥山的权谋、李涯的战略眼光、马奎的勇猛以及余则成的智谋,都在特训班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这些特训不仅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技能,也决定了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成就。 发布于:天津市 |
